省级区域医疗中心

国家三级甲等医院

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

健康热线:

0839-3234567
0839-3225319
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- 健康教育 - 健康教育

登革热防控相关知识

发布时间:2019-09-10  来源:本站  点击量:2586

一、什么是登革热

登革热(Dengue fever)是由登革病毒(Dengue virus)引起的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。临床症状为突然发热,全身肌肉、骨、关节痛,极度疲乏,皮疹,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。在我国,由于旅游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,登革热具有典型的输入性、突发性,具有传播迅猛、发病率高、人群普遍易感、少数重症病例死亡率高等特点。

DSC00095  DSC00099

二、登革热会有什么表现

如果一个人出现持续2~7天的高烧(有时高达40℃),同时伴有以下症状中的两种——头痛、眼眶痛、肌肉与关节痛、恶心、呕吐、腺体肿大和皮疹,且近期去过登革热流行区工作、生活或旅游,在自己生活与活动社区、街道、甚至城市范围内有登革热发生,就应考虑自己可能感染了登革热,这时就应尽快到正规医院就医,并提醒大夫可能得了登革热,尽快得到诊治,并采取防蚊隔离,防止进一步扩散。

三、登革热由什么引起?

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,该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。登革病毒颗粒呈球形,直径45~55nm。登革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(DENV-1、DENV-2 DENV-3和DENV-4),4种血清型均可感染人,其中2型重症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其他型。

登革病毒对热敏感,56℃ 30分钟可灭活,但在4℃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之久。超声波、紫外线、0.05%甲醛溶液、乳酸、高锰酸钾、龙胆紫等均可灭活病毒。病毒在pH 7~9时最为稳定,在-70℃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。

四、登革热的暴露风险

东南亚、西太平洋地区、美洲、地中海东部和非洲等地区的一些国家为地方性流行,病情较为严重,前往这些国家旅游需要注意防范登革热。我国目前多为输入性流行,没有明显自然疫源存在,一般6-11月在有伊蚊分布的省份发生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暴发。人类对登革热不分种族、年龄、性别普遍易感,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。人初次感染登革病毒后对同型病毒有较持久的免疫力,可持续数年,但对异型登革病毒免疫力只能维持很短时间。

五、登革热有哪些流行特征?

登革热在全球都有分布,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。据WHO资料统计,近几十年来,登革热的发生特点如下:

1. 在全球呈急剧上升势态,发生人数在增加,全球有近40%人口处于登革热发生的风险区,已是目前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。据WHO近期估计,全球登革热的病例数逐年增加,近年来每年约有5000万到1亿病例。上世纪70年代,仅有9个登革热流行较重的国家,而目前登革热已经分布在非洲、美洲、东地中海地区、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等区域,流行国家已经超过100个,美洲、东南亚和西太区是发生最严重的地区。2008年,美洲、东南亚和西太区的登革热病人超过120万例,2010年超过230万例,2013年仅美洲就有235万登革热病例,其中有37687例为重症。

2. 登革热的发生区域在扩大,2010年法国和克罗地亚首次报告有登革热本地病例。2012年在葡萄牙的马德拉岛暴发,有2000病例。2013年我国云南、河南和美国佛罗里达州暴发登革热。2014年,日本静息70年后,东京暴发登革热,导致超过140例病例发生。近年来,我国主要发生在广东省、云南省、福建省、广西壮族自治区、浙江省等。我国登革热的输入病例主要来自东南亚、南亚。登革热流行与伊蚊孳生有关,主要发生于夏、秋雨季。在广东省、云南省为5~11月,海南省为3~12月。

六、我国登革热疫情发生历史与现状

1917年我国就有登革热发生的记载,1940年上海、广东、浙江、福建、江苏、湖北、台湾都有登革热流行。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,我国大陆无登革热疫情。直到1978年,广东佛山暴发登革热疫情,随后到1987年,广东省(含海南)出现两次登革热的大流行,仅海南就发生报告病例59.69万例。1995年和2013年出现两次登革热的流行,我国登革热报告病例分别达到了6836例和4664例。2014年,我国广东大规模暴发流行登革热疫情,全年报告病例数为46863例。同年,云南、广西、福建、台湾等省份出现了登革热的本地暴发,这预示着我国登革热的发生范围在扩大,今后的防治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。

七、登革热如何传播?

登革热是一种经蚊媒传播的传染病,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,叮咬患者或隐性感染者后,经8~12天的潜伏期(也称为外潜伏期)后,具有传播该病毒的能力。健康人被携带病毒的蚊虫叮咬后就有可能感染登革病毒,3~14天的潜伏期(也称为内潜伏期)后部分敏感人群便会发病,也有部分人不发病(称为隐性感染者)。目前,我国人群普遍易感,而在东南亚、拉丁美洲的许多地区,以儿童感染为主,也是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传播途径

八、我国的登革热主要由什么蚊子传播?这些蚊子分布在哪些地区?

我国登革热的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,二者体色都为黑色,被称为“花蚊子”。

埃及伊蚊广布全球热带地区,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海南省、广东省雷州半岛、云南省的边境区域和台湾南部,尽管其分布局限,但其对登革病毒的传播能力强,需要重点控制。埃及伊蚊主要孳生于室内,为家栖蚊种。体色黑,背部有镰刀形的银白斑纹左右各一个。幼虫主要孳生在居民区周围或室内的容器积水中,尤其是在室内饮用贮水缸中、水培植物、花盆托、腌菜坛、饮水机等;雌蚊主要吸食人血。埃及伊蚊白天吸血,且通常近黄昏和早晨各有一刺叮高峰。

白纹伊蚊是我国登革热疫情传播的重要媒介,在中国,南起海南岛,北至辽宁南部,西至陕西宝鸡都有记载。雌蚊是凶猛的吸血者,它们在大量发生的场所对人们骚扰很大。白纹伊蚊主要孳生于室外,为半家栖蚊种,背部中间有一白色竖条,属黑色蚊虫。幼虫主要孳生于人居附近的竹筒、树洞、石穴、废轮胎以及缸罐等容器积水中,也见于菠萝等植物的叶腋。雌蚊主要在白昼和黄昏刺吸人和动物的血液,通常是日出前后和日落前后各有一刺叮高峰。

Ae aegypti adult           白纹伊蚊图

埃及伊蚊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白纹伊蚊

九、伊蚊的活动规律是什么?

成蚊的活动性较差,一般活动范围为100米内,最长可达400米,也跟宿主、孳生地、栖息地和风向等有关。产卵后静栖数小时,再飞行寻找宿主吸血、栖息地和产卵场所。黎明和黄昏为活动高峰,黄昏峰又称“婚飞”。白纹伊蚊白天对人的攻击性强,而且多次吸血。人的气味和呼出的二氧化碳强烈吸引成蚊,成蚊吸食人血繁殖,同时将病原传给人。雄蚊由于羽化后很快完成交配的使命,1周死亡,而吸血雌蚊则可以经过4个吸血繁殖周期,历时1个月。

十、伊蚊一般出现在哪些场所?

成蚊的栖息:室内,容器积水孳生的成蚊,在室内栖息的倾向,并多栖息在悬挂的衣服上,及墙面阴暗处。室外,居民区多栖息在草丛、灌木丛、空房内等;建筑工地,多栖息在工地内部积水和阴暗杂物堆放处;这些地方能够提供适宜温度和湿度条件。

IMG_0492   IMG_0690   IMG_0525   IMG_0529

十一、个人应如何预防登革热?

(1)        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,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,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;

(2)        如果房间没有空调设备,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;

(3)        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,并遵照包装指示使用适当的分量;

(4)        避免在“花斑蚊”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、草丛、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;

(5)        爱护环境,不随手扔垃圾。室外的饮料瓶、食品与物品的包装袋(盒、罐等),如果遇到降雨,就可以成为伊蚊的孳生地;

(6)        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植植物;

(7)        对于花瓶等容器,每星期至少清洗、换水一次,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。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。

十二、怎么减少蚊子的孳生?

1. 环境改造

(1)封:封盖水缸、水封下水道砂井或安装防蚊装置、密封有用的器皿

(2)填:填平洼坑、废用水塘、水沟、竹洞、树洞

(3)疏:疏通沟渠、岸边淤泥和杂草

(4)排:排清积水

(5)清:清除小容器垃圾,垃圾塑料薄膜袋、废用瓶罐、易拉罐等垃圾容器

2. 环境处理

(1)控制水生和陆生植被

(2)冲刷河道水闸

(3)定期清洗家庭水缸与养花容器

(4)定期清洗家禽和家畜饲养环境

(5)上门收集垃圾并推行垃圾分类管理

十三、登革热有疫苗可以预防吗?

目前登革热尚无经审批注册的疫苗上市,也就是说现在还没法通过注射疫苗预防登革热。

十四、医院应该如何预防登革热?

医务人员、门诊医生常常是发现登革热病例的第一关,提高医生对登革热病人的识别能力,能尽早发现登革热的发生和流行。

(1)     完善医院登革热的监测、导医指导、诊断及治疗工作制度;

(2)     做好防蚊隔离工作,避免院内感染,加强院内蚊虫预防控制;

(3)     对医护人员进行职业防护;

(4)     医院周边环境处理。

十五、登革热治疗

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,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。治疗原则是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、早防蚊隔离。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。

上一篇 下一篇

Copyright©2024  www.gyszyy.net All Rights Reserved  主办单位:广元市中医医院    网站访问总量:9324869 人次

医院地址:广元市城区建设路133号(乘3路、17路、19路公交车直达)   联系电话:3234567 3225319

ICP备案号:蜀ICP备13015140号-1     川公网安备51080002000217 号